2025 年 9 月,超級颱風「樺加沙」(Ragasa)帶來連日豪雨,造成台灣東部多處山區嚴重崩塌。花蓮縣的馬太鞍堰塞湖潰決,瞬間釋放上千萬噸的水與土石,傾瀉而下,數分鐘內便將光復鄉的聚落吞沒。房屋、道路與農地被掩埋,家庭支離破碎。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奪走了寶貴的生命,也改變了無數居民的生活。
同週,全台發布超過 70 起土石流紅色警戒,從宜蘭、新北到花蓮,多處邊坡岌岌可危。專家警告,山體鬆動後的潛在危險將持續存在,未來的強降雨仍可能引發新的災害。這場悲劇提醒我們:身處地形陡峭、氣候多雨的台灣,唯有長期、持續的地形觀測與視覺監測,才能真正守護生命與生計。
水土保持署的研究
行政院農業部水土保持署(SWCB)長期投入災後復建與風險監測研究。其電子報《震後堰塞湖的形成與災害風險緊急評估》指出:地震或長期強降雨常導致山體滑落、堵塞溪谷,形成臨時性「堰塞湖」。這些湖泊初期看似穩定,但一旦天然壩體被侵蝕或崩解,後果往往是毀滅性的洪災。
▶️電子報連結 https://tech.ardswc.gov.tw/EPaper/Home/EPaper?PaperID=92b03e44-2a5a-467e-8c80-989e7e37cd06
該報強調三個關鍵方向:
-
持續觀測高風險地區的地形變化與水位變化。
-
即時蒐集資料以支援緊急風險評估。
-
建立長期影像記錄以協助地質研究與預防規劃。
這些方向與縮時攝影監測技術不謀而合——以非接觸、長時間的方式,持續記錄環境變化,提供真實可視的資料支持。
意外發生前的跡象
每一次山崩與土石流,其實都在緩慢地訴說著警訊。在最終坍塌之前,常會出現一些細微但重要的徵兆:


這些變化往往肉眼難以察覺,也不可能每天巡查觀測。但縮時攝影能完整記錄這一切。當回放影像時,地形變化的「過程」清晰可見,讓專家能找出潛在危險的早期跡象。未來的警示資訊更能搭配相對應的實際影片,提供居民更準確了解災害前該如何預防及避開危險。
Brinno 過去相關成功案例
縮時攝影雖然無法在災害發生的瞬間提供即時警報,但它卻是了解事故成因最有價值的研究工具之一。 透過長期影像紀錄,專家能夠回顧、分析並重現災前地形與環境變化的過程。
在我們過去的多篇文章中,也曾分享過縮時攝影如何將龐大的影像資料濃縮成一段容易分析的影片,協助研究單位與防災機構更清楚地見證與理解每一場災害的演變。
台灣大學教授結合縮時攝影影像與衛星資料,分析自然環境變化,深入了解山上霧林帶的變化。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運用縮時攝影影片觀察河川動態,追蹤泥砂變化與水流形態的長期演變。
縮時相機可以提供最佳幫助
專業的縮時攝影監測系統能大幅改變公部門與研究單位對邊坡安全的掌握方式。
-
📸 全天候視覺紀錄: 長期連續拍攝,精準掌握地形變化趨勢。
-
🌦️ 防水耐候、長效運行: 即使在颱風與豪雨中仍能穩定工作。
-
🌐 遠端監控與警示: 即時遠端查看影像,減少人員進入危險區域的次數。
-
⏱️ 自動生成縮時影片: 將數月影像濃縮為幾秒,直觀呈現地形變遷過程。
-
📊 資料整合應用: 結合雨量、水位、地震感測器數據,建立多層次的預警系統。
透過這些工具,地方政府、水保單位與研究團隊可更有效地預測坡體變化、記錄災後重建,並提升民眾的防災意識。

